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圈 > 案例 > 正文

滴滴快的、美团点评:斗也资本,合也资本

来源:企业观察家  发布时间: 2016-08-12 16:44:13 编辑:诚富

导读:对资本而言,没有永远的对手,只有永远的利益。当互联网企业之间的恶战与烧钱不能再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变成了单纯的资本消耗时,资本便会露出其本质的一面,要么止损脱身,要么出面整合资源,减少不必要的竞争,以求实现利益最大化。

对资本而言,没有永远的对手,只有永远的利益。当互联网企业之间的恶战与烧钱不能再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变成了单纯的资本消耗时,资本便会露出其本质的一面,要么止损脱身,要么出面整合资源,减少不必要的竞争,以求实现利益最大化。

曾经,互联网企业最喜欢说一句话:“我不在乎盈利,我要的就是市场。”为了争夺市场,互联网江湖的硝烟也从未消散。但对从诞生之初就与资本市场有着天然联系的互联网企业来说,竞争的最后往往都是资本的竞争。

盘点那些落败的互联网企业,往往都是资本层面的失败者。很难说酷6网的观看体验比优酷土豆差,也很难说拉手网比大众美团笼络的商户少,在资本面前,技术、管理、内容甚至创业者有时候都是无力的。

对资本而言,没有永远的对手,只有永远的利益。当互联网企业之间的恶战与烧钱不能再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变成了单纯的资本消耗时,资本便会露出其本质的一面,要么止损脱身,要么出面整合资源,减少不必要的竞争,以求实现利益最大化。

滴滴与快递、美团与大众点评等依靠资本成为行业巨头的互联网企业,昨天还补贴大战忙竞争,今天就携手同心秀恩爱,便是这一逻辑导出的必然结果。

滴滴快的“在一起”

2015年2月14日,滴滴打车、快的打车联合发布声明,宣布两家实现战略合并。“打则惊天动地,和则恩爱到底”成为那个情人节最动人的爱情宣言。

滴滴打车CEO程维当日给员工发的内部信中也称:“我们和快的走到了一起,还拉着腾讯和阿里走到一起,一定很多人惊呼,又相信爱情了。”

的确,从出租车到专车,一路厮杀而来的滴滴和快的竟然选在情人节这天“一笑泯恩仇”,并且“喜结连理”,这样的结果简直太戏剧化了。况且,在合并之前不久,滴滴和快的刚刚分别获得7亿美元和6亿美元的巨额融资,它们都不缺钱,外界甚至都在隐隐期待双方会再大干一场,哪想到一切到此戛然而止。

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让两个“仇家”走到了一起?

从滴滴和快的相似的成长轨迹中或许能看出一些端倪:滴滴和快的都成立于2012年;2013年4月,快的获得阿里巴巴、经纬创投1000万美元A轮融资;同是4月,滴滴获得了腾讯B轮1500万美元融资。自此,快的被划入阿里一派,滴滴站在腾讯阵营。2013年8月,快的打车接入支付宝;3个月后,滴滴打车可以用微信支付车费。

伴随着支付宝与微信的移动支付之争,滴滴、快的也开启了疯狂的烧钱补贴模式。仅在2014年上半年,滴滴、快的发动的“烧钱大战”补贴就超过24亿元。通过力度空前的补贴策略,在短短一年时间里,滴滴和快的也迅速积累了1.7亿用户,以及累计近60亿美元的估值,并快速挤垮了所有对手,累计占领99.8%的市场。

但疯狂的补贴下也诞生了一大批刷单族。有数据显示,刷单行为让滴滴和快的每月浪费的费用高达数千万元。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祎就曾开玩笑说准备去做专车司机,因为“听说一个月不用跑都能得一万块钱”。

此外,烧钱培养出来的用户并不忠诚,哪家减少或者停止补贴,用户自然就会流向另外一家。补贴渐渐成了滴滴和快的摆脱不了的魔咒。

如此下去,何时能分出胜负?在伯仲之间要谁出局似乎遥遥无期。阿里和腾讯这两家BAT领域的竞争对手显然有足够的耐心,毕竟对于他们来说,不仅仅是打车之争,更是移动支付和移动入口之争,两项都是持久战。但阿里腾讯之外的资本方则显然没有如此耐心。

在快的、滴滴经历过数轮融资后,各方创始团队持股比例缩水,资本方有了更大的话语权。资本的目标是奔着套现去的,在两家竞争难分高下,且持续烧钱补贴的大环境中,背后的资本显然不愿意看到恶性竞争的资本损耗,合并或许是一个更好的方式。

合并一方面能够达到对行业的绝对垄断,便于推高估值或市值,另一方面也能够给予一些投资人退出的机会。因此,无论从哪个层面上来看,合并都是最代表资本利益的选择。

快的打车CEO吕传伟的话似乎印证了这一说法:“恶性的大规模持续烧钱的竞争不可持续,合并是所有投资人的强烈愿望。除了财务因素外,合并后可以避免更大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新公司可以马上加速开展很多新的业务。”他还透露,在合并后,IPO计划也会提上日程。

如今,滴滴、快的已经合并1年半的时间了,合并后形成的“巨无霸”公司也再度得到了资本市场的高度认可。2015年6月底,滴滴快的宣布完成新一轮20亿美元融资。同年9月初,又完成了一轮30亿美元融资。

没有了相互的厮杀,“不差钱”的滴滴快的在2015年下半年开始了一系列新的市场布局:6月29日,滴滴快的宣布推出“滴滴政府版”,为取消一般公务用车的政府机关提供出行用车解决方案。9月9日,滴滴打车正式改名为滴滴出行,定位为全球最大的一站式移动出行平台,并正式入驻支付宝,这也是滴滴快的合并后双方整合的又一个标志性动作。9月17日,滴滴快的与美国拼车服务公司Lyft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在美国市场,Lyft已经发展成Uber最大竞争对手。12月初,滴滴快的和Lyft联盟再引入新加坡的GrabTaxi和印度的Ola两名强援,四家公司在新加坡、印尼、泰国、菲律宾等9个国家提供出行服务。

滴滴在汽车生态链建设也有打算。2015年“双12”当天,滴滴出行正式开启在线售车,奔驰、一汽丰田两个品牌共200辆车2个小时在滴滴客户端售卖一空。这意味着,滴滴快的平台流量变现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此外,滴滴快的还有意开展金融相关的业务及针对用户的精准营销,实现流量变现。

两家曾经“疯狂烧钱”的公司合体后,接下来似乎可以“疯狂赚钱”了。

只是,资本主导下的“婚姻”终究少了一些甜蜜。合并之初,程维及吕传伟同时担任联合CEO。不过,这种联席CEO制度只持续了不到一个月。此后,吕传伟就将所持快的股份全部卖掉,淡出了滴滴快的。

美团点评“相杀到相爱”

一山难容二虎。在商场,“爱情”终究是一种奢侈品。

美团与大众点评的结合同样如此。

2015年11月10日下午,美团与大众点评刚刚合并32天,大众点评原CEO张涛宣布退隐,不再担任合并后新公司联席CEO,转任新公司董事长。这意味着张涛将不再具体参与公司业务。同时,大众点评原4个联合创始人中,李璟、张波离场,叶树蕻暂时担任代理CFO,龙伟没有任命,大众点评系基本上“被后台化”。

张涛苦心经营十二载的第三方评论+线下商户的模式,被年仅5岁的美团成功逆袭了,这不得不让人感到叹息。

其实,无论是张涛还是美团CEO王兴,他们两人的合并意愿并不强烈。

此前,滴滴与快的、58同城与赶集网合并时,就有人问张涛是否会考虑与美团合并,他回应称:“目前我们所处这个行业的几个主要的公司,大家对这个行业的看法和应该怎么做,互相之间还是有挺大的分歧和差异。这些分歧和差异,在未来可能会越来越明显。并且这个行业的规模,完全容得下好几个重量级的玩家。”

作为业内知名的连续创业者,王兴对美团的期待值也非常高,他曾形容美团就像“万达的Mall——是一个网上的城市综合体”。“我们很感谢阿里支持我们,从B轮开始就是我们的投资人。但是我们是非常独立运作的,而且我们也不打算所谓的站队,因为我们认为我们可以自成一队。”王兴在合并之前一直怀有把美团做大成平台型企业的想法,尽管大众点评和糯米网早已“站队”,阿里巴巴也持有其约10%的股份,他依然希望保持美团的独立性。

2014年,腾讯战略投资大众点评后,形成“美团阿里站台、点评腾讯撑腰”的局面。大众点评由“慢公司”变成强调“狼性竞争”的公司,二者从争地盘、抢市场到拼融资,在O2O领域明争暗战。两者采用了不同的商业模式。大众点评是用户在对比多家商户评价信息之后才做出进一步的消费行为;美团是用户在浏览大量的团购套餐并消费之后再作出评价。

但美团和大众点评一直没有建立起O2O的生态闭环,无论是在技术、产品、支付方面,还是在思维及盈利模式上都没有讲出一个打动人心的故事。有的只是靠人海战术建立起来的覆盖量以及靠砸钱优惠吸引而来的用户,但这些用户也是最没有忠诚度的。

没有利润,也缺少有忠诚度的用户,自然得不到资本的青睐。2015年7月,坊间盛传美团融资10亿美元,结果迟迟没有兑现,而红杉资本彼时的表态则说明,资本市场已经对美团失去了耐心。大众点评在生态和盈利模式的建设上稍好于美团,但其致命的缺点是,这家企业始终不是资本市场热捧的对象。

格局不明朗、烧钱太快、盈利未期最终让资本下定了促成美团和大众点评合并的决心。在资本眼中,寻求共和比继续厮杀能赢得更大的利益,特别是有滴滴和快的、58同城和赶集网成功合并的例子后,腾讯与阿里也乐于看到美团和大众点评联手垄断市场。合并后,双方成立的新公司在业绩营收、市场份额、公司估值上均会大幅提升,对未来IPO非常有利。

于是,在2015年10月1日举行的京东创始人刘强东的大堡礁婚礼上,腾讯CEO马化腾、高翎资本创始人张磊、沈南鹏、包凡等互联网投资人心猿意马,确定了大众点评和美团合并的最后细节——他们除了是京东的投资人,还分别是美团和大众点评的投资人。

从相杀到相爱转变只需一个长假。2015年10月8日,美团和大众点评宣布正式合并。

合并后的“美大”自然又得到了资本的青睐。2016年1月,“美大”完成由腾讯、DST、挚信资本领投的33亿美元融资,这33亿美金加上合并时的存量资金,以及后期“美大”部分业务的资金收益,共计约60亿美元。这保证了“美大”具有充裕资金,在未来3~5年内,在到店业务上继续深耕,在外卖业务上与饿了么和百度外卖竞争,在酒店业务上跟携程死磕。

已是“美大”唯一CEO的王兴的目标是把“美大”打造成为一个千亿级别美元市值的生活服务帝国。而张涛,不知道哪天会不会宣布退休或辞职什么的。